| ||||
|
||||
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能源看點 伍夢堯 (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) 01 概述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,做好能源工作具有重要意義。當前,伴隨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的正式發布,我國2023年能源工作發展格局初現。 回首2022年,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不俗成績。在確保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,2023年,我國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進一步深入推進能源革命,全力保障能源安全,持續推進綠色發展,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堅實能源基礎。 從31省區市的能源發展年度重點任務來看,提升能源生產供應保障能力、深化綠色轉型、推動科技創新等繼續占據重要位置。為了實現能源發展“速”“質”并重,多地將推動煤炭、油氣、水電、風電、光伏發電等多領域的示范基地、創新項目建設投產作為抓手,健全、完善產業鏈結構,為推動能源產業全面實現躍升式發展夯實根基。 從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來看,各省區市多措并舉,為全面深化能源革命、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積極布局。例如,內蒙古提出將“提高煤炭彈性產能和應急保供能力”,還要力爭實現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、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并網裝機2500萬千瓦以上,建成拓展場景應用規模1000萬千瓦以上。 值得關注的是,當前,各省區市制定能源發展戰略,多是立足于本地區能源優勢,通過做強主導產業,推動地區能源加速發展。例如,廣東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風能資源,其在規劃中明確提出“支持陽江國際風電城、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、汕尾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工程基地”建設,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,一個集前期制造到后期開發為一體的海上風電樞紐圖景已逐步展現。 02 提升能源生產供應保障能力 (一)增強煤炭兜底保障能力 能源發展,需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,要算清煤炭供需的“大賬”。當前一段時間,煤炭仍將是我國能源安全的穩定器和壓艙石,也是我國向現代能源體系平穩發展的重要過渡橋梁。2023年,20余個省區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,要全面增強煤炭安全增產保供的能力和韌性,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。 在釋放先進煤炭產能方面,甘肅、貴州、寧夏、云南等省區年內計劃新增、擴產煤礦項目,提升煤炭安全增產保供能力。同時,為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,甘肅計劃建設680萬噸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基地,福建將加快煤炭儲備基地建設,貴州也將打造“西南地區煤炭保供中心”,以切實發揮好煤電托底保供作用。此外,安徽、甘肅表示要實施找礦突破行動,推動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實現持續提升。 在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,廣西、內蒙古、天津、山西、遼寧等多地明確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。內蒙古表示,要把淘汰落后機組轉為應急和調峰機組,把傳統燃煤電廠轉為新型綠色智慧電廠,提高煤炭彈性產能和應急保供能力。山西提出要積極布局先進環保高效煤電機組,穩妥推進煤電項目“上大壓小”。遼寧表示將科學推進撫順西露天礦、阜新海州礦等礦坑綜合治理和整合利用,加快采煤沉陷區等治理步伐。 作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抓手,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、靈活性改造、供熱改造同樣被視為當前煤炭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。其中,廣西、遼寧、吉林、內蒙古、吉林等多省區在加快煤電企業三改聯動方面作出明確部署,要求穩步推進煤電機組“三改聯動”。其中,內蒙古強調,要扎實做好城鎮集中供熱用煤、農牧民“暖心煤”保障和清潔取暖改造工作,確保群眾溫暖過冬;山西明確提出,計劃完成煤電機組“三改聯動”1600萬千瓦,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明確目標任務。 在保證電煤供應方面,貴州、福建表示將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的簽約、履約監管,扎實做好電力保供工作。同時,福建計劃到年底電煤供應量8000萬噸以上,加快528萬千瓦在建煤電項目建設,推進480萬千瓦現役煤電機組改造升級。新疆表示要推進疆煤外運北、中、南通道擴能提升,推動疆電外送配套煤電和疆內支撐性煤電項目建設,力爭疆煤外運8800萬噸、疆電外送1300億千瓦時。浙江計劃新增并網清潔煤電裝機200萬千瓦。 (二)完善電網結構布局 完善電網網架布局和結構,有助于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,推動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。在各省區市發布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,“完善電網結構布局,提升余缺互濟能力”成為多地2023年工作重點。 在跨省區電力輸送方面,甘肅、內蒙古、青海、新疆等能源富集地持續加快布局、推動跨省區輸電通道建設,為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鋪路架橋。作為負荷中心,浙江計劃在2023年全容量投產白鶴灘輸浙特高壓直流工程,將為東部地區電力保供、緩解高峰時期用電壓力提供有力支撐。江蘇將加快500千伏過江通道建設,持續緩解江蘇南北電源分布不均衡情況,保障長三角地區能源供應平穩。據了解,截至2022年底,江蘇已累計建成500千伏過江通道5條,推動長三角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。 在電網基礎設施升級方面,遼寧、青海將持續深化鄉村振興,進一步推進電網基礎設施建設,加快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進程。其中,遼寧計劃年內建設農村電網5817公里,青海將推動10個大電網覆蓋鄉用電,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電力支撐。 (三)推動油氣增產增供 受國外疫情、地緣政治等多因素疊加影響,2022年以來,國際油氣供應形勢持續緊張,帶動我國油氣進口受到一定影響。為確保經濟社會平穩運行,多省區市將推動地區油氣增產增供作為2023年的能源工作重點。 在提升油氣產量方面,甘肅、貴州、黑龍江、寧夏、陜西、新疆等多省區均制定了明確的產量提升目標,確保全年工作有序、有效開展。加大勘探開發力度,夯實國內產量基礎,成為了當前油氣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。其中,寧夏將推動鹽池千億方級大型氣田、石嘴山煤層氣的開發利用,云南預計于年內建成2個應急氣源儲備中心,加之海南建設中的中海油陵水25—1氣田、澄邁油氣勘探生產服務基地等項目的推進,均將為提升我國自主保障能力貢獻積極力量。 在加大油氣運輸能力方面,浙江表示,將加強LNG接收站和油氣管網建設,新增接收能力300萬噸/年以上,新增油氣長輸管道60公里以上,提升國家天然氣干線下載能力30億立方米以上,以確保高峰時段的電力需求得到滿足。同時,貴州將新增敷設天然氣長輸管道200公里,山東將建設煙臺港至裕龍島輸油管道,新疆計劃開工建設西二三線果子溝戰略安全管道工程,為實現油氣資源的優化配置奠定重要基礎。 03 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(一)加強風電太陽能發電建設 伴隨“雙碳”工作日益深化,我國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展不斷加快,為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作出積極貢獻。為如期實現“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”的發展目標,持續優化地區能源供給結構,加快風電、太陽能發電行業發展在各省區市發展規劃中繼續占據重要位置。 在提升裝機規模方面,北京、重慶、福建、廣東等多地提出將進一步深化清潔能源發展,持續優化地方能源結構。不少省區提出了明確的年度裝機目標,其中,安徽、河南、吉林、浙江計劃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裝機超百萬千瓦,河北計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1000萬千瓦,風光資源優勢顯著的內蒙古則表示,將力爭并網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、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2500萬千瓦以上,建成拓展場景應用規模超千萬千瓦。 同時,推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,成為部分省區加快推動能源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。例如,青海計劃推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第一批1090萬千瓦建成并網,第二批700萬千瓦全面開工,第三批1000萬千瓦計劃目標爭取獲批。甘肅明確表示,將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,建成國家第一、二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,實施省“十四五”第二批風光電項目。寧夏將持續加快推進綠能開發,抓好10個大型風電水電基地、11個光伏園區建設,新增新能源裝機300萬千瓦,占比達到50%。 在完善產業鏈建設方面,多地區依托自身發展優勢,因地制宜加快風電、光伏發電產業鏈補鏈強鏈。例如,風、光資源均較為豐富的內蒙古,力爭在2023年風電領域整建制配套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、光伏電池片和組件供給能力達到5000萬千瓦。此外,廣東省表示將支持陽江國際風電城、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、汕尾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工程基地建設,吉林計劃做大做強集風電整機、電機、葉片、儲能等設備為一體的新能源裝備產業鏈,海南將強化鏈條式培育、集群式發展,推動風電裝備等重大項目投產,四川將支持樂山晶硅光伏特色優勢產業試點,江西將打造國家級光伏先進制造業集群……這些規劃的確定,將助力地區依托優勢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,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力。 在推動示范項目建設方面,海上風電項目成為2023年地方發展的主要領域。例如,海南、上海均計劃在年內推動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建設,打造地區風電發展的新增長極。 在推進鄉村清潔能源發展方面,風電“千鄉萬村馭風行動”和光伏“千家萬戶沐光行動”仍將持續推進。同時,吉林明確提出,將推動新能源鄉村振興工程建設,并于2023年新下達3001個行政村風光發電指標,實現行政村全覆蓋,確保2024年全部投產達效,為推動農村能源轉型及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支撐。 (二)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 當前,伴隨新能源裝機在電力系統中的占比不斷升高,維持電力系統平衡的難度也在不斷提升。為保障電網安全有序運行,建設技術更為成熟、容量更大、可靠性更高、經濟性更好的抽水蓄能電站,被甘肅、貴州、河北等多省列入推動能源轉型發展的重點任務清單。 同時,青海、云南兩地將推動省內水電站建設提上日程。2023年,青海將推動位于黃河上游的李家峽水電站擴能并網發電,加快建設羊曲、瑪爾擋水電站。云南也將推進旭龍、托巴水電站建設,做好古水等水電站前期工作。 (三)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分支,推動核電行業發展,對于我國優化能源結構、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。2021年底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明確提出要“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”,2022年全年國內核準核電項目5個、合計核準核電機組10臺。從各省區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,2023年,有5省份將持續推動地區核電項目建設,以滿足地方能源電力發展及國家能源安全需求。 表5 2023年部分省區核電發展規劃 04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(一)加強補短板鍛長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推動能源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,補短板、鍛長板,始終是我國全面推動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。例如,重慶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要奮力抓好科技創新,實施綠色低碳等科技專項,集中優質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新疆、陜西、甘肅等省區則明確表示,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通過建設產業基地等,帶動能源領域技術創新。 針對綠色低碳轉型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關鍵核心技術,陜西計劃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打造新能源、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,廣西表示將力爭應建綠色礦山全部建成,為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貢獻更多力量。 (二)加強試點示范應用 當前,依托重大工程加快創新技術試點示范,切實發揮項目建設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,已成為我國加快提升能源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。尤其是推動新型儲能、氫能等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,有望為我國能源發展帶來新機遇。 在氫能發展方面,北京、青海提出,要發展鞏固高精尖產業,在氫能領域拓展布局。河南、遼寧、吉林、陜西、山西表示,要推動氫能產業穩步發展,依托“氫動吉林”等項目,盡快建成氫能相關的示范項目、產業基地和產業示范區,并布局加氫站等基礎設施,拓展氫能在城市中的應用。此外,在推動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方面,安徽瞄準“制儲輸用”,內蒙古瞄準氫能產業鏈發展,內蒙古計劃主攻制氫環節電解槽和儲運環節壓縮機、循環泵,力爭2023年制氫設備產能達到250臺套。 在儲能發展方面,從尖端技術攻關、示范項目建設,到儲能產業鏈發展、儲能多場景應用,儲能行業在全國各地多點開花。內蒙古將儲能行業發展重心放在了上游電芯制造和下游儲能集成,按規劃力爭2023年儲能裝備生產能力滿足100萬千瓦時儲能裝機需求。廣東、遼寧計劃加大儲能產業化發展力度,探索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,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。青海、山東預計在2023年分別建成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、三峽慶云二期和華潤財金東營新型儲能項目,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能力。吉林明確提出2023年將開工建設新型儲能設施20萬千瓦以上,山東表示到2023年底省內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以上,為推動行業發展指明方向。 05 深化電力市場改革 自2021年11月末發布《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》以來,我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加快。為進一步提升電力市場效率,實現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、更多層次內的共享互濟,深化電力市場改革、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,被多省區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。 在交易機制方面,不少省區都邁出了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新步伐。例如,遼寧計劃構建東北區域能源交易中心,云南將開展電力現貨試點并建立煤電電能量和調節容量市場,貴州將深化電力現貨、綠電、綠證等交易,吉林計劃出臺支持新型電力系統配套政策,山西將主動參與全國電力現貨交易規則制定和區域電力市場建設,這些舉措的實施將為我國電力市場改革持續深化貢獻積極力量。 在價格體系方面,多地出臺相關機制,從交易模式、價格出清模式等方面推動我國電力市場建設持續完善。其中,甘肅將進一步深化電價形成機制改革,完善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,以更有效發揮電價激勵約束作用。吉林將健全電力產業上下游環節價格形成和成本疏導機制,以構建更為明確、高效的成本分擔機制,進一步提升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。 | ||||
【打印】【關閉】 | ||||